申姓源流

[复制链接]
查看1141 | 回复0 | 2024-5-29 20: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申姓源流
申【Shēn】姓:得姓历史悠久。其得姓大约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时期。申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老资格的名门著姓。春秋战国时期即名人荟萃,为他姓难以比拟。历史上,申姓人济济多才。如列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共有三十七名进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为最多。共五名。


1申姓起源
申(Shēn)姓,源出有八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时给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记载,商朝末期,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期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伯夷,名允,商王朝末期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君主的长子,炎帝后裔。在父亲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结果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
西伯侯逝世后,周武王姬发举兵伐纣,伯夷和叔齐二人叩马而谏,以为父丧时期用兵,是不孝、不仁。周武王则严辞拒之。
经过著名的“牧野之战”后,商纣王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二人避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不食周粟”而饿死。其后裔子孙仍留在周王朝,居住在大河(黄河中游)一带。
在周成王姬诵即位而由周公姬旦摄政时期(公元前1115~前1108年),敕封伯夷的后裔在吕地(今河南南阳),建立了申国,伯爵,因称申伯,吕地由此改称申地,史称其为“南申国”。南申国君申伯世为西周王朝卿王,在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784年),由于申伯文武兼备,在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增封申伯淮河上游地区,命召伯往营新邑谢城(今河南信阳以北)。当时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谢邑筑城定居(今河南南阳宛城)。当时的西周贤相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申氏,贵族多在楚国为大夫。楚文王灭南申国之后,曾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面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强楚的附庸,成为当时楚过抗御巴国的前锋防线,春秋时期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
而驻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姜叔齐之子孙,后来渡过大河,移到陕西地区故邰国、扶风之地聚群而居,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西巡时,姜叔齐的后裔子孙协助有功,亦被周穆王封侯,侯爵,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国”,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后又被称作“申戎”,亦称“姜氏之戎”、“姜戎”。
按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由于西申侯具有长期经营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世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故而,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当太子姬宜臼被废之后与母亲逃奔西申国以求外公申侯之助时,申候联合了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这个申侯实际上是位于今陕西省眉县东北部的西申国之君,并非远在南阳的申伯。
周桓王姬林十六年(秦宪公嬴立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秦宁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西申国被秦国顺带吞灭,其国民四散迁逃,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亦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申氏。
这两支申氏同宗同源,一氏两居,在姓氏史学上称皆申氏正宗,其后裔族人皆尊奉伯夷、叔齐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吕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炎帝的后人吕氏一族曾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一带)。
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敕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时,该吕氏一族被迫放弃吕地,迁居于申地。当时的申地在长江下游近海口一带的申江平原,即扬子江(黄浦江)两岸地区,扬子江时称“申江”,因此史称该族为“申吕”。
申吕一族于西周中期在申江平原建立了申国,史称申吕国,为伯爵,国君因称申伯吕。
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周桓王姬林九年之间(楚武王熊通元~十三年,公元前740~前711年),楚武王率大军侵入鄀地(今河南内乡与陕西商州之间),兼伐申吕国。当时周平王曾派军保护申吕国,结果被楚武王击败王师,申吕国被楚国吞灭。从此熊通趾高气扬,开始称王,并恃强与周王朝以及姬姓诸夏抗衡,史称楚武王。
之后,楚武王以申吕国之地为太子熊赀之保(封邑、私军之地),申伯吕成为楚国大夫,世代负责辅佐楚国太子,后世代成为楚国重臣大姓之一。此后,申吕国之地多为楚国太子的邑地。
申吕国灭亡后,其王族后人以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申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申氏、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战国末期,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公子春申君黄歇曾据有申江平原地区,因此申江又被改称“春申江”,至今仍有人使用该地名,如“春申日报”、“春申大酒店”、“春申号驳轮”等等。
诸多文献历来分辨不清申国、西申国、东申国、申吕国之间的差别,经常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申、西申、东申、申吕不分”,这是错误的,至少会引起衍分姓氏起源判定上的混乱。
申国、西申国、东申国、申吕国在建国时间、地域、成因、以及消亡的过程上各有不同,因此产生的姓氏起因也不同,应当予以认真考证、甄别。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朝鲜族申氏有两支本贯
一,是王氏高丽开国君主太祖王建时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将军、长节公申祟谦,及其裔孙高丽检校军纪监申成勇,是朝鲜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谦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韩国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灵(今韩国高灵郡)。该支申氏本贯以平山为本贯、分衍有高灵本贯。
二,是高丽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时任杖志护长之官,其后裔分衍有殷风、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宁、昌州、臣昌等数支本贯。
实际上,虽然朝鲜人、韩国人皆称鲜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实际上只有两支本贯,即上述的平山、殷风两支本贯。而这两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晋时期迁居渤海国的汉族申氏族人后裔,属于后被契丹辽国灭亡的渤海国遗民,根本就不是辰韩六个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渤海国遗民在被高丽太祖王所接收后,申氏族人在王建领导下的原弓裔军队服役,后协助王建灭新罗国,建立了有四百余年历史的高丽朝鲜。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两个来源
第一,今分布在河北省的邢台、邯郸两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称“铜锅申”、“锅片申”,传其始祖为申璟,蒙名失考。
据其族人自己的传说,申璟是元顺帝孛尔只斤·妥镤贴睦尔的胞叔,精通汉文,原来的汉姓为“曰”,以“璟”为汉名,时号“老曰公”,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个儿子,分别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结果后来有奸臣诬告,说朝中重要部门都有老曰家人,有谋反之患。皇帝听信谗言,下旨满门抄斩,时老曰公年迈在家颐养天年,军队领旨直扑曰家而来。带队将领不忍杀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报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刚聚齐便闻追兵杀到,时老祖奶奶正在使双刀剁饺子馅,急中生智,提双刀奔向曰家大门,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竖。此刻,军队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诉军队这里申家而不是曰家,带队将领心知肚明,抬头看了一下府额楣牌后,便埋怨路探带错了地方,转而率队他走。这样就为曰家逃亡赢得了时间。为日后团聚有凭,老曰家人便将饭锅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为训,十八子各执一片四下逃亡。斗转星移,若干年后家人陆续返乡,最后十七子及后裔聚齐,锅片少了一片。据说,少的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儿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内蒙古,因年幼记忆模糊,改了田氏。这就是蒙古族“锅片申”申氏一族和内蒙田氏的来源。
第二,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记载
蒙古族彻穆衮氏,亦称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为氏,金国灭亡后被裹胁入蒙古部族,并融合于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复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emgun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彻穆衮氏多冠汉姓为申氏、沈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傈僳族,出自明时期云南永昌军民府同知申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保山地区历史悠久,是各民族先民在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以今天云南省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是人类的起源地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八干多年前的洪荒时代,保山先民“蒲缥人”就在该地区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独具区域特征的“塘子沟文化”。殷商时期,当地土著“仆人”已向商王朝纳贡,至迟在战国中期的周烈王姬喜六年(公元前370年),“哀牢夷”在该地区建立了兴盛一时的奴隶制国家“哀牢国”。秦朝时期,秦始皇曾设官吏予以管辖。
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保山的古名“永昌”便由此始,从此该地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通商大道“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在历史上有着频繁的商贸活动。
三国时期,保山地区归蜀汉益州来降都督辖,西晋时期属宁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朝政府在太保山下始建土城,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宋朝时期的大理国置为永昌府。元朝时期设永昌三千户所,后改设为大理金齿都元帅府,再后又改为永昌州、永昌府。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地置永昌府、金齿卫。当时的云南地区府卫参设、土流并举。其中直隶都司是统管民政和军事的最高机构。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年)罢府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改建为永昌军民府。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又将永昌府军民府的廓金齿、永昌守御两千户合并,将施甸、凤溪两长官司划入,并归一处建立保山县,县名因城池雄踞太保山而得名。永昌军民府是后来明、清两朝云南府治中下属政区最多、地域范围最大的府地之一。
申保,是明朝时期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云南保山)傈僳族酋长,被明世宗任命为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佐官,官职全称为“同知院”,简称“同知、运同”。他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取汉字单姓“申”为姓氏,取地名“太保山”为名,称申保。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称申氏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申氏,源出云南凉山地区古老的彝族阿牛氏部落。
大小凉山彝族在家族中实行严格的父系财产继承制度,财产均由亲子继承,幼子享有优待,女子没有财产继承权。基于父系继承制度,形成了一套父子连名制,儿子名前冠以父名,以示自己的身份。这也是父系制度下一种文化现象的遗风。这种父子连名制的扩大,就形成了凉山有名的家支谱系。家支是由父子连名的系谱作为一根链条贯穿起来的。彝族人通过它来严格区别不同的家支,以及支与支之间的长幼辈分和对娃子的隶属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势力、地位和家支制度。
父子连名的方法是,父名的最后一两个音节与儿子名字连缀。如,“乌罗罗”的乌是父亲“曲木乌乌”的最末一个字,“罗罗”是子名。“罗罗布西”的“罗罗”是父名,“布西”是子名。命名时还须在父名前冠上姓或家支的名称。如,“阿侯鲁木子”的全名是“阿侯·吉哈·鲁木子”。“阿侯”是家支名,“吉哈”是父名,“鲁木子”才是本人名字。
彝族在父子连名制原则下命名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或不同家支的喜好和习惯,还有多种多样的命名形式。如在甘洛等地,在本名前冠以孩子在家中的排行。大儿子叫“木衣拉达”,其中,“木衣”就是老大之意,“拉达”则是本名;二儿子叫“木乃曲布”,“木乃”即是老二之意,“曲布”则是本名;小儿子叫“木牛什呷”,“木牛”意即小儿子,“什呷”是本名。如果是女孩,则将本名前的排行名换成“阿衣”、“阿呷”、“阿牛”等即可。
彝族阿牛氏部落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保留着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痕,“阿牛”也是非常古老的彝族姓氏之一,为核心原始姓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整个彝族阿牛氏部落还处于原始的奴隶制社会形态中。
在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彝族阿牛氏部族竟然未改冠汉姓,一直到清末民国初期,才有少部分具有官身的头人开始冠以汉姓,其中就有改冠汉字单姓为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不过,阿牛氏这个姓氏一直沿用至今,大多数彝族同胞依然坚持维系着这个古老而又原始的姓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申佳氏,满语为S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多恢复汉姓为申氏、沈氏等。
⑵、满族申穆哩氏,满语为Senmuri Hala,世居朱舍里(今吉林临江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汉姓即为申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申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2申姓始祖 伯夷
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商先族旁支后人。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曰憬
曰憬。据晋冀豫交界地区的部分申姓族谱记载,当地申姓祖先来由是蒙古皇族后裔、元朝末代潞王曰憬。据“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铭”记载和《元史》“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赐太宗窝阔台之孙、阔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于潞州上党”的推断、考证,上党申姓始祖当为元皇的窝阔台宗族后裔。当时明军北上势如破竹,“元帝迁往和林,元裔杀戮殆尽,公藩潞乃携眷避兵屯留,而绛州,为存宗嗣计,故改曰姓申,折铜锅十八块”。其十八个儿子除了最小的儿子随蒙古风俗留在父亲身边外,各自出走,迁往山西各处。后明代建立,几次移民中,此支申姓后裔又随移民迁往各省。以晋冀豫鲁苏最多。现今当地申姓多称自己为“铜锅申”“锅片申”等。(据当地另外的一支申姓家谱分析,之所以改姓申和当地的另一支汉族申姓曾任北魏北齐赵郡太守申穆的后代聚居此处有关)。

3申姓迁徙
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二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族人多以魏郡、琅琊、丹阳、辽东为郡望。
迁徙简史
春秋初期,西申国、南申国分别秦国、楚国所吞并,伯夷、叔齐的后人并以国为氏而姓申,为申氏主源。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期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著名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春秋战国期间,申氏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诸侯国,表明当时申氏族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广大地。
西汉时期,申氏名人依旧甚多,如有栎阳人(今江苏溧阳)申砀,苍梧人(今广西苍梧)申朔等,表明此际已有申氏族人入居广西地区。此期至东汉时期,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氏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氏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氏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氏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氏的发展。
隋、唐之际,申氏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信州)。
五代十国到两宋时期,申氏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
明朝初期,山西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氏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清朝初期,闽、粤一带的申氏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氏迁入东北。
如今,申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氏约占全国汉族申氏人口的43%。
蒙古族申氏
由蒙古皇裔改姓的申氏是可考的较为可信的姓氏迁徙纪录。这一支申姓因其来源系“折铜锅十八片”分头避难而成,故又称“铜锅申”、“大锅申”、“打锅申”等多种称谓,在各地家族中广为流传着“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支花”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家族由来故事。今分布在河北邢台、邯郸一些县的村庄的申氏,说他们是“铜锅申”、“锅片申”或“打锅申”,他们只知道祖上破釜而分宗,大多数人对其家族的详细情况并不清楚的。 今沙河市三王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所立石碑揭示了申氏家族之秘,碑原在申氏祖坟,后移村中。碑正面刻“申氏祖茔”,背面刻“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铭”。
墓志铭中说申氏始祖璟公“为元皇裔,实小子王之从堂季父,而元顺帝同胞叔也。初封晋王,改封潞王,子十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即俗传所谓十八公是也……顺帝北行抵和林,元裔被杀戮殆尽,公藩潞乃携眷避兵屯留,而绛州,为存宗嗣计,故改曰姓申,折铜锅十八块”。
墓志铭撰写者申瑞澄,永年申庄村人,清末湖北试用知县。永年申庄和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和三王村碑文雷同,阅碑后,方知迁徙邢台、邯郸一带的申氏是元朝时期皇族后裔。
据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东天贡村的族谱——《申氏家乘杨树堂》记载和遍布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多处申姓家谱、墓志铭、家族内口口相传的故事印证、整理,当年曰憬的十八个儿子或通过自主迁移、或通过明代政府移民方式,先后迁居到山西省晋东南各县市、南部临汾运城市一带,河南安阳市一带,河北邯郸市、邢台市一带,山东、江苏、安徽也都有。其中在长治市一带应该是这一支申姓的最大聚居地。尤其是潞城市,199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全县(当时未改市)15万人口中,申姓居然逾万人,比例之高当属有申姓各市县中第一。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山西省3位申姓代表的籍贯全是来自长治市方圆不到20公里的三个县——潞城黎城平顺。长治市郊区新开发的潞商遗存申家大院也是当年潞城县辖区。而在今天河南安阳市、河北邯郸市邢台市一带(含其周边诸多县市)申姓也是各自省份申姓较为密集的区域。
据沙河上申庄《申氏家谱》、永年申庄《申氏族谱》、涉县神头《申氏家乘》、内邱柳林沟《申氏宗谱》和武安矿山村《申氏追远录》及申海群等人的调查了解,十八公中长子文秀迁沙河上申庄,不久一支迁三王村,因申氏始祖璟公排行三,而且为王,所以其后人将名取为三王村,以作纪念。后子孙又迁至申庄、西赵村、葛村等村;三子文正迁威县中章台,后有子孙迁北章台;四子文美迁永年申庄,后有子孙迁石碑口、陈庄等村,还有子孙迁至邢台县麦地湾及邢台市区申庄等村;六子文平迁至曲州;七子文智迁武安矿山村;九子文法迁威县东柏悦村;十六子文瑞迁内邱黄釜村,“釜”者锅也,黄釜乃皇釜之隐语也。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十八子文义迁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等村。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说十八子文义从山西潞城到洪洞,再由洪洞迁神头,文义未去屯留和绛,这同蒙族小儿子守老窝的传统相吻合。笔者推断,逃往绛的元皇后裔申氏为安全东迁,也必然像迁往涉县的文义一样,先从绛到洪洞集中(明初洪洞大槐树处设移民登记站),然后伴随着汉人的移民浪潮而迁往邢台、邯郸一带。
1994年版《沙河市志·上申庄条》说上申庄申氏为北魏拓跋氏后裔。查《上申庄家谱》,今申氏传至二十七代,和三王村碑文相吻合,北魏年代甚远,上申庄申氏绝不是北魏拓跋氏后裔,当年立碑攀附,目的为免遭明统治者迫害。
从山西迁徒邢台、邯郸一些县的元皇后裔申氏,因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数百年的共同生活,已和汉族完全融合。当然这种融合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蒙汉民族融合提高了民族素质。元皇后裔申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和谐的典范。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晚年为继承人问题苦恼不堪,四子中三子窝阔台追随父亲“伐金、定西域……攻城略地之功居多。”成吉思汗驾崩后,窝阔台“以太祖遗诏即帝位于库铁乌阿刺里。”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汗位。成吉思汗虽立窝阔台继汗位,但宠爱幼子托雷,将重军交给托雷,让其监国。贵由死,托雷子蒙哥依赖其父留下的雄厚实力争得大汗之位。蒙哥死,其弟忽必烈继汗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领土最辽阔的元朝,元的大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沙河三王村碑文说申氏始祖璟公是元顺帝胞叔,可元顺帝父明宗和世只有一个弟弟文宗图贴睦尔,申氏太始祖非元顺帝胞叔!武安矿山村《申氏追远录》说申氏太始祖“初封晋王,改封潞王,世居潞城天宫村。”元代确有晋王,元世祖封皇长孙甘麻刺为晋王,其子也孙铁木儿世袭晋王,后称帝即泰定帝,以其子八的麻亦儿间卜世袭晋王,三代晋王均未居潞城,由此断定申氏非晋王后。因申氏祖先口传久远,难免失真。元史专家周清澍依据“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分赐太宗窝阔台之孙、阔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于潞州上党。”“疑申氏一族也许是小薛后代,因小薛一族世代驻居潞州。”
近有学者怀疑该支申氏是源出窝阔台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元朝统治即将崩溃时,小薛后裔不愿意再回漠北的主要原因是,窝阔台系同托雷系长期争夺皇位斗争相当激烈,作为窝阔台系的元皇后裔申氏,深知同托雷系的元顺帝逃往漠北不会有好结果;且他们已数代生活在中原,已习惯中原生活,也不愿意再回严寒的漠北。
现代分布
今甘肃省的武威市,青海省的海东地区乐都县,河北省的张家口市阳原县、保定市清苑县、曲阳县、邯郸市大名县、永年县、武安县、磁县、涉县、鸡泽县、魏县、邢台市威县、沙河县、临西县、宁晋县、唐山市滦南县,山西省的长治市潞城、上党县、壶关县、黎城县、平顺县、屯留县、襄垣县、长子县、晋中市昔阳县、吕梁市文水县、孝义县、临汾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米脂县、志丹县、渭南市蒲城县、安康市、宝鸡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福山区、蓬莱市、临沂市兰山县、苍山县、济宁市梁山县、加祥县、莱芜市莱城区、菏泽市鄄城县、东明县、郓城县、聊城市莘县、东阿县、日照市莒县、枣庄市、滕州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濮阳市范县、周口市太康县、淮阳市、新乡市延津县、原阳县、鹤壁市浚县、焦作市温县、安阳市滑县、林县、商丘市睢县、夏邑县、开封市尉氏县、杞县、驻马店市遂平县、洛阳市、南阳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吴县、徐州市铜山新、泰州市、南通市如皋县、淮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温州市,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县、孝感市、黄冈市,安徽省的滁州市凤阳县、宿州市砀山县、六安市霍丘县,湖南省的长沙市、邵阳市邵东县、邵陵县、岳阳市云溪区,贵州省的遵义市余庆县、务川县、毕节市、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四川省的广安市华蓥市、邻水县、达州市大竹县、宜宾市兴文县、广元市苍溪县、永州市祁阳县、德阳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赣州市,云南省的玉溪市、曲靖市罗平县、镇雄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密山县、鹤岗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吉林省的扶余县、东辽县、延吉市、白山市,广东省的云浮市郁南县、梅州市梅县、阳江市、河源市,福建省的福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马来西亚,日本,朝鲜,韩国,泰国,越南等地,均有申氏族人分布。

4郡望堂号 郡望
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国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县、临漳县、浚县、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成安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北周末年迁治到安阳。隋朝时期改为相州魏郡。唐朝时期改为为相州邺郡(今河南安阳)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丹阳郡丹阳古称润州、丹杨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期,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称胶南堂、藏马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邺邑堂、安阳堂、临漳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宛陵堂、丹徒堂、镇江堂。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汉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期,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肆岳堂、法家堂、赐闲堂、忠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5家谱文献 家谱
河北平山申氏世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有残缺。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苏州申氏世谱,(清)申理等纂,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赐闲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湖南邵阳申氏受族再续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苏州申氏续修世谱八卷,首一卷,(清)申祖璠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赐闲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踏歌、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申氏世谱八卷,(清)申王番等纂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赐闲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申氏谱系略,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赐闲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申氏谱系略,附条规一册,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赐闲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申氏谱系略,(清)申濬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赐闲堂稿本。现被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邵阳申氏受族三续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苏州申氏世谱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元]申敏三,先祖为申处士、申保御。
浙江金华仙源申氏宗谱二十六卷,行传十四卷,(民国)申绍周总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后晋]申寒。
湖南祁阳申氏八修族谱,(民国)申蕙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明]申智照。
江苏苏州申氏乙酉修谱外记八卷,(民国)申听禅撰,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济宁唐口申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复印件。现被收藏在中国异侠网站传记部。
云南镇雄、毕节申氏宗谱不分卷,(现代)申时誉主编,199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明]申召禄、申凤。
云南省罗平县
四川资阳申氏族谱,著者待考,1999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重庆璧山县申氏宗族家谱,(现代)申永康主编,2000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清]申朝仲。
湖南邵东新编申氏族谱,著者待考,2005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祖训
立人品,敬亲长,睦族党,慎交游,忌轻薄,戒淫博,守耕读,务勤俭。

6字辈排行
河南太康申氏字辈“林田运本(继)贵华西……”
河南信阳申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河南遂平申氏字辈“国全清新修”。
河南固始申氏字辈“庆光明道永昌”。
河南淮阳申氏字辈“玉广兆明国增”。
河南浚县申氏字辈“永文希宝明存德”。
河南林州申氏字辈“天德长保元善永怀”。
河南郑州申氏字辈“学广怀文子大进金殿书如雨开元先知运信应同建善继述祖中(宗)传”。
河南安阳申氏字辈“亨通朝国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选万世永丰庭租德扬辉远忠继才长”。
山东鄄城申氏字辈“崇广明景玉……”
山东梁山、东平申氏字辈“广忠厚生……”
山东莱芜申氏字辈“可曰乐立君”。
山东枣庄申氏字辈“玉凤鸣振金志”。
山东曹县申氏字辈“景志古传世端”。
山东德州申氏字辈“如亭登洪永清德”。
山东聊城申氏字辈“保洪生之正大光明”。
山东冠县申氏字辈“怀成国建华宗伟颜英耀运夏辉永恒”
山东巨野申氏字辈
一支“儒英廼昭景玉和龙”;
二支“思汉振庆景玉和龙”。
山东莘县申氏字辈“恩景保玉合金福玉庆洪振”。
山东滕州申氏字辈
原始字派“凤茂殿田长志”;
马洼支派“玉凤鸣振金志”;
新河支派“玉凤宝成现永”;
崔庄支派“玉凤传来忠厚”;
陆庄支派“玉凤传才建德”;
统一字辈“玉凤鸣振金志立继世常祥龙兆家昌光宗安荣强”。
山东日照申氏字辈
“长支:十九世至二十八世:永作家法传 之可致广远 ;
二支:二十世至二十九世:延家法传曰 克葆基业在”。
山东莒县申氏字辈“可大景继明得立学士成有恒传世勇久苏已道宏”。
山东东阿、黑龙江密山申氏字辈“庆连长得志中式化招方玉若富海东”。
山东沂源、黑龙江申氏字辈“可继明大景德立学士成有恒传世永久思维道宏”。
山东淄博申氏字辈“鸣振金(银)志玉凤宝成(桂)现永传来忠厚传才建德”。
河北阜城申氏字辈“仕林金世其”。
河北魏县申氏字辈“和广泰庭学宝世”。
河北衡水申氏字辈“效明世(士)宝(保)中(忠)庆”。
河北、山西锅片申字辈
沙河支派“璟文……瑞永兴宗大保占太文武魁”;
上党支派“文子大进金殿蜀鲁豫开源县知识巡祖宗传”。
河北磁县申氏字辈“朝试儒崇重才载添大贵荣显本绍宗兴士佐廷用道济群生泰治成人文光令德为邦望家名永自芳”。
江苏苏州申氏字辈“为学石明道大德一生”。
江苏徐州申氏字辈“来朝桂玉思修德传家宝”。
江苏武进申氏字辈“时用芳允泽世宏昭祖范丕显”。
贵州遵义、上海申氏字辈“一永文章尚茂修学有恒孔字昌必久四下广贤仁”。
贵州毕节申氏字辈“亨通朝国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选万世永丰庭租德扬辉远忠继才长”。
贵州六盘特区、湖南邵陵申氏字辈“朝世儒丛仲源文添试广定万子如松民安财上国永泰曰兴宗立业光呈谟贻泽续贤名宝学承君思”。
安徽砀山申氏字辈“传德正大宝福荣昌”。
安徽凤阳申氏字辈“仁良广盛世家国启明现孝义成宗美修德部邦全”。
重庆申氏字辈
长房支派“大开隆运永益洪修治朝学赞孔□敦求”;
二房支派“大启祥光毓为家庆定兆联元继述日盛”;
三房支派“大庭荣登正建良时志绍先德万世承之”;
仁房支派“大本允念法立道存自崇上达□锡常尊”;
雷房支派“大振嗣福树远其宜超明仁化懋守前贻”;
另一支派“申士坐亭用中成辅国君文兴家有道自在学孔明”。
重庆响堂申氏字辈
一支“朝世入从仲才再添大贵荣显本绍宗兴仕佐廷用道济民安太丹臣辅国君恩思福庆远德杰圣贤伦文献堪征礼”;
二支“朝试儒崇重才载添大贵荣显本绍宗兴士佐廷用道济群生泰忠厚人文光令德为邦望家门永嗣芳文献堪征礼”;
三支“朝世儒纵仲财再添大贵荣显本绍宗兴仕佐庭用道济民生泰化成人文光令德为邦望佳名永嗣芳文献堪征礼”;
四支“朝试儒崇重才载添大季惟友定先君臣启安国仁治道隆正泰邦家庆永兴文章经济本裕德迪明良文献堪征礼”。
湖南邵阳申氏字辈
一支“传家代守文”。
二支“乾坤舒瑞气诞发肇周姜经师推汉学紘纲布晋唐星辰焕江右忠厚溥三湘渊浚修明远嘉猷浩泽长言行树功业诗礼昭前芳克存亮在兹荫余保寿康
湖南邵东申氏字辈“道济群生(深)泰忠厚溥(辅)三湘”。
江西九江申氏字辈“会礼乐和平治”。
江西申氏一支字辈“积世鼎其昌继茂佑华香”。
云南镇雄申氏字辈“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显万世永方廷”。
云南昭通申氏字辈“大启祥光毓为家庆定兆联元继述明盛”。
四川申氏一支字辈“安国定有志传家代守文裕后仰宗功”。
云南罗平申氏字辈:“忠臣辅国君,恩师福庆衍。。。。
四川华蓥、大竹申氏字辈“兴世坐庭用道纪明清安化成人文光”。
辽宁抚顺申氏字辈“祥明恩泽德”。该支为满族。
辽宁营口鲅鱼圈区字辈:勤俭克守道旭龙。
浙江温州申氏字辈“进茂日子王宗贤良”。
湖北恩施申氏字辈“奕永文章尚才高学问(大)成忠孝启家国俊秀应龙廷远志贵久长世富广贤明仁德定荣昌吉庆万代兴”。
申氏一支字辈(满族正黄旗):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
申氏一支字辈“贯德万忠秉秀泓”。
申氏一支字辈“和广泰庭学宝世”。
申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长兴嘉庆”。
申氏一支字辈“士必光先祖学思建性天忠孝家传永盛世作良缘”。
申氏-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字辈:文章化南邦勤俭宜富强腾飞凌云志兴忠万古扬
申氏-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字辈:福元德俊祥文华富贵昌宁河南广浙台桂陕云章
申氏-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字辈:风朝国(臣)单(友)吉(奇)文(仕)尚(玉)在(永)克(祥文)有(章)善天(明)家(星)庆(登)时(云大)开(选)登(世)大(守)选(忠)万(良)世(全)永(咏)芳廷祖德扬辉远宗功继泽长孝慈宜敬守绍美古人堂尧舜传新法禹汤溯渊源诗书明周礼科技振乾坤支系由荆楚绵延蜀滇黔典谟忠义勇安邦定图谋武显职司督英豪起宛洋调北鹏程里征南太平章秀聚玲珑气富贵繁荣昌凌霄步锦霞遥观昆仑岗光前昭后代松槐迎春香固志壮山河福禄漫九江墨壮居隐儒,慧敏圣贤良千秋垂宇宙期衍盼玄苍
申氏-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字辈:伯仲叔万天其以廷之为善存心本谦和立世仪文明昭政治学业建煌辉景运振兴国永久乐洪熙春华生瑞彩荣茂胜平时
申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字辈:天大士万金明兴守治文清广永远照德魁学有廷秉承先贤训习书志正存孝敬忠怀嘉诚信作恒尊
申氏-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字辈:懋玉士云大超扬文林学翰振书芳天才汝作龙廷用达上熙朝万世昌积世鼎其昌继美有发祥英才连云起丹桂永传芳昭穆咸统序礼义冠书香忠孝宜绳祖鍚爵庆悠长
申氏-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字辈:秀端正美信平智惠法亮俊雅临翰简瑞宪义
申氏-字辈:文武谟烈才全集成景玉和荣茂修元隆家常传衍圣道建功德祥为兆贵尚昌兴
申氏-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字辈:延家法传曰忠厚克葆基业在俭勤善继光前为贤孝熙宪裕后乃读耕
申氏-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字辈:乾坤舒瑞气诞发肇周姜经师推汉学纮纲布晋唐星辰焕江右忠厚溥三湘渊浚修明远嘉猷浩泽长言行树功业诗礼昭前芳克存亮在兹荫余保寿康孔叙其维念笃睦纪彝常茂育缵襄绪诒谋德秉庄聪敏勤自作悠久令名彰羲和辉日驭亿兆更繁昌
申氏-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字辈:辉耀承宗祖崇修泽倍长金声复玉振积久必祯祥
山东淄博申氏字辈:“鸣振金(银)志玉凤宝成(桂)现永传来忠厚传才建德”。
山东梁山(东平)申氏字辈:“广忠厚生……”
山东德州申氏字辈:“如亭登洪永清德”。
山东聊城申氏字辈:“保洪生之正大光明”。
河南商丘申氏字辈:“广明云学国……
河南安阳申氏字辈:“亨通朝国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选万世永丰庭租德扬辉远忠继才长”。
河南信阳申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河南郑州申氏字辈:“文子大进金殿书如玉开元显祖宗传”。
河南新乡申氏字辈:“九方玉言”
重庆申氏一支字辈:“申士坐亭用中成辅国君文兴家有道自在学孔明”。
湖南申氏一支字辈:“道济群生泰忠厚”。
浙江温州申氏字辈:“进茂日子王宗贤良”。
江苏宿迁一支申氏字辈:“加佩斯文向延遵纪”
江苏沛县申氏字辈:“…应乃照景玉…”
申氏一支字辈:“士必光先祖学思建性天忠孝家传永盛世作良缘”。
山东日照申氏字辈:“典永作家法继光远”。
山东日照申氏(长支)字辈(永,十九世;作,二十世;依次类推。):“永作家法传之可致广远”
辽宁申氏一支字辈:贵克守道旭龙
松江区申氏字辈:祥、明、恩、泽、德、业、勲、功
宝山区申氏字辈:积世鼎其昌 继美有发祥英才连云起 丹桂永传芳 昭穆咸统序 礼义冠书香忠孝宜绳祖 锡爵庆悠长 康福显旺盛 嗣涌仕贤良天佑宗恩泽 辉煌腾达广
金山区申氏字辈:宝有世单天,单显守单之,应孔公兆单
嘉定区申氏字辈:奕允文章尚,茂修学有恒可知昌必久,世序广贤能
南汇区申氏字辈:忠厚溥三湘
青浦区申氏字辈:朝世儒纵仲源文添试广定万子如松民安财上国
浦东新区申氏字辈:一明万国学广怀
奉贤区申氏字辈:士登万照长文玉凤瑞庆玉桂传志灿成立宝德相红守荣杰子仁好
徐汇区申氏字辈:朝试儒崇重才载应思敬祖永受邦兴安国定有志传家代守文立(朝)言光圣(典)谟贻世绍贤名拾学承群宠高年荣授经
静安区申氏字辈:发兆廷奎伦,祖光宏祥远,德善永传家


7申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姓启申国;望出琅玡
全联典指申氏的源流和郡望。
文武是宪;黄老为宗
上联典指西周宣王的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伟业;戡乱宏才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
状元宰相;耆硕神仙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明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
五言通用联
霜添柏树冷;气指桂林寒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徙人。
七言通用联
茅束悲歌于申后;蒲轮见迎于培公
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常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
八言以上通用联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此联为清朝顺治中期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标青史;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
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鲁郡人申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汉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汉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汉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草编的软套,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8申姓名人 历史名人
申 伯:(生卒年待考),姜姓,西周时期申国首任君主。周宣王派方叔平定楚国后, 为镇抚楚国等南方诸侯,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谢(今河南省南阳市)建造住宅、宫室、宗庙及都邑,开辟土田,又命傅御将王舅申伯的亲属、家臣和私属迁居于此。周宣王还亲自前往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为申伯践行,赐予他车马及玉圭,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申伯成为申国的开国君主。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申 舟:(公元?~前598年待考),本名申无畏;楚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申 犀:(生卒年待考),申舟之子;楚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将领。
申 蒯:(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将领。
申 枨:(生卒年待考),亦称申党、申续,字子周。著名孔子弟子,以倔强著称。
申叔仪:(生卒年待考),吴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吴国大夫。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年待考),亦称申子;郑韩人(今河南新郑)。著名战国时期韩国思想家。
申 恬:(生卒年待考),魏郡魏人(今河北魏县)。著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大臣。
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申佳胤: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当代名人
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申涵(1906-2001),山东省泗水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卫生部卫生训练队队长,第2师卫生队医生。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卫生队医生,苏鲁豫支队卫生队队长,115师教导第1旅军医处处长,新四军第3师7旅卫生部部长,新四军第3师后方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后方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4军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医管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兵团卫生部部长,广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第6军医大学校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申健(1915-1992),直隶(今河北)大城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战争年代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熊向晖、陈忠经一起被周恩来称为是中共情报界的“后三杰”。1947年赴美国西保大学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驻古巴大使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秘书长、副部长,中国古巴友好协会会长,驻印度大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外交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荣,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警卫员、班长、学员、教员、干事,1963年被保送入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学习。后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干部科副科长、仓库政治委员,信阳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大队长,**进修系学员,总后勤部第一后方基地政治委员,总后基地指挥军需部部长,总后驻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后方基地副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正军职),先后再次荣立三等功2次,受军、师、团嘉奖15次。1998年夏,率武汉军事学院干部战士参加了保卫汉江江堤的战斗,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洪先进单位表彰大会。
1989年以来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军事经济管理与效益研究》、《报考军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两部专著,被列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后者还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等奖。现已离休。
申纪兰:女,汉族,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县人,初小文化程度,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申纪兰同志从小务农,自1951年起,先后任平顺县西沟农业合作社副社长、西沟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西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党组书记,长治市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仍担任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同志1952年荣获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并作为妇女代表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53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重新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荣获县、地(市)、省、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出席和参加过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全国群英会、烈军属先进代表会;是一届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二届、三届、四届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三届、四届、五届山西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山西省三次、四次、五次党代会代表,三届省委委员,四届省委候补委员;1992年3月被中共长治市委授予“太行英雄”称号;200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获得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申联彬:男,汉族,1950年3月生,山西省黎城县人,1969年10月参加工作,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山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申维辰:男,汉族,1956年5月生,山西省潞城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任潞城县黄池乡政府电话员,1972年入山西大学体育系学习;1975年后历任潞城县总工会干事、县委办公室干事、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1983年4月任潞城县委常委、纪委副书记,同年11月任共青团晋东南地委书记;1984年任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1988年任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1989年任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任晋中地委副书记(正厅级);1995年任晋中行署专员;1998年任晋中地委书记;2000年5月任晋中市委书记,同年9月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2001年任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6年1月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2010年9月,任中宣部副部长;2013年4月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
申长雨:中共党员,汉族,1963年6月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到郑州工学院工作。199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并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2月任郑州工业大学副校长。2000年7月任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2003年2月任郑州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8月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2013年12月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书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